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,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,“年轻化”、“数字化”的事物更新迭代,而如老人及相关弱势群体与“技术应用”、智能时代的发展之间应如何平衡?
近日,发生多起老年人与互联网的事件,引发深思。例如:湖北广水一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,被亲属抬到银行、抱起进行人脸识别;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;还有很多类似事件如不时曝出的老人现金付款被拒收、医院取消线下挂号窗口等现象的发生,不仅使老年人在办事出行中极其不便,而且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。从而我们不得不思考——智能化时代包括老年人这样的弱势群体是否正在被互联网抛弃?
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
据新华社报道,近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》,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,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,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、更贴心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。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、就医、消费、文娱、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,提出了包括完善“ 健康码”管理、 禁止拒收现金在内的20条具体举措要求。
八旬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
这一政策无疑颇具现实性。但是,就在前几日,发生了“八旬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”的事件,从视频中看到八旬老人瘦弱而困窘的身影,刺痛人心。虽然当地官方做了澄清——事发地市医保局称可以现金支付,社区称当时只是建议代缴或手机支付,不存在拒收现金,镇政府回应称那位工作人员是在给别人讲解政策,并非与这位老人对话,但这激起的社会疑虑却是真的,那就是担心某些地方、场所的缴费方式对老人“不友好”。
在智能化时代“新”事物的出现一定程度使老年人被智能边缘化,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9月发布的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,截至2020年6月,我国网民规模达9.40亿,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10.3%。简单估算可知,2.5亿年逾60周岁(含60岁)人口中有超过六成不是网民。怎么帮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,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现实课题。
然则,技术应用发展为了是服务社会,为人民带来便利,而非折腾人,给人添堵! 激活社保卡是否一定要去现场刷脸?在家利用互联网是否可以激活?对于老人等特殊群体,能否更多进行远程办理或者预约上门办理?
便民制度要务实落实在实事上,真正做到“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路”,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心,一个善治的社会图景中,一定不会任由技术进步“抛弃”那些相对弱势者,群众不答应,国家更不会“答应”。
智能时代的到来,倡导务实与精神相结合、传统与创新相适应,坚决抵制非此即彼的办事思维。灵活办事,利益为民,事前站在弱势群体和群众角度多思考,而非事后才做弥补措施。
(刘芳茗)
时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